“孩子上课坐不住、作业磨蹭、冲动易怒……”面对多动症(ADHD)儿童的挑战,家长常陷入焦虑。其实,通过科学干预,70%以上的孩子能显著改善症状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刘强主任医师指出,多动症需“药物+行为+环境”综合干预,以下5招为家长提供实战指南。
核心方法:用“奖励表”替代批评,当孩子完成15分钟专注作业、主动收拾玩具等目标时,立即给予贴纸、额外游戏时间等奖励。进阶技巧:
代币制:用“积分币”兑换大奖励(如周末出游),每周累计达标3次可升级奖励;消退法:对插话、打滚等行为故意“无视”,孩子发现无效后逐渐减少;暂停角:冲动发脾气时,引导到安静角落冷静3分钟,再回归活动。适用情况:中重度多动症(如严重影响学习、社交)。常用药物:
中枢兴奋剂:盐酸哌甲酯缓释片(专注达),通过调节多巴胺改善注意力;非兴奋剂:盐酸托莫西汀胶囊(择思达),适合共患焦虑的孩子。环境改造:
减少干扰:学习区仅放必要文具,远离电视、玩具;结构化作息:用可视化时间表(如图片+钟表)明确“作业-运动-休息”时段;情绪管理:家长用“我信息”表达(如“你打断我说话时,我感到难过”),避免指责。教师策略:
座位调整:安排在前排或老师侧方,减少分心;任务拆解:将作业分成“小步骤”(如“先写3道题,休息2分钟”);弹性考核:延长考试时间,允许口头回答替代书写。政策支持:我国《残疾人教育条例》规定,学校应为ADHD儿童提供合理便利。
专业干预:
认知行为疗法(CBT):通过角色扮演,教孩子识别“冲动-后果”链条;沙盘游戏:用玩具表达情绪,缓解焦虑。结语:多动症不是“懒”或“坏”,而是大脑神经发育的差异。家长需牢记:干预越早效果越好,6-12岁是黄金期。若孩子出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冲动,请立即前往儿童精神科就诊。科学干预+耐心陪伴,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光芒!